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7-11-28
内容简介: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赵树丛 [摘要]
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赵树丛 [摘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六大职责。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基础上,提出了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职责、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动员广大林业系统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林业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原创性重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既是结果又是过程,核心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林业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阵地。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全球已经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八大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严重、生态产品短缺、生态差距巨大、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剧增等严峻形势,严重侵蚀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林业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必须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职责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林业部门主要承担着六项重大职责。
第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四大生态系统,林业部门主要负责和治理:一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二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三是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四是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5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达2407个,总面积1.45亿公顷,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1.2%和97%。五是划定生态安全红线。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根据科学评估,逐步划定林地、湿地、沙地和野生动植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的红线,坚决守住底线。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在林业启动了16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今后,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四大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是自然保护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尚未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实施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二是自然恢复类生态修复工程。对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的生态系统,加强保护,休养生息,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三是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很难自我恢复或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恢复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辅助措施,加快恢复步伐,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四是人工重建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已完全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措施加以恢复重建,实施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田防护林等工程。
第三,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确定的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要加快建设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一是东北森林屏障。涉及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等地区。二是北方防风固沙屏障。涉及长7000多公里、宽400多公里的北方风沙区,共计700多个县,已经确定了30个100万亩以上的重点项目。三是沿海防护林屏障。涉及延绵1.83万公里的大陆海岸带和1.16万公里的岛屿海岸带。四是西部高原生态屏障。涉及青藏高原及东南缘和黄土—云贵高原地区。五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涉及长江、淮河和太湖流域的18个省区市。六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涉及黄河流域的9个省区。七是珠江流域生态屏障。涉及珠江流域的6个省区。八是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涉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及重要水库。九是平原农区生态屏障。涉及广大平原农区近1000个平原县。十是城市森林生态屏障。涉及全国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 第四,促进绿色发展。林业是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碳汇产业、生物产业和富民产业,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当前林业推进绿色发展,要在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木材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业生物、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沙产业、林产工业等十大主导产业。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使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7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万亿元左右,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出新贡献。 第五,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是绿色。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为本,努力为大地铺绿、在人们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一是加快荒山绿化。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二是加快城乡绿化。通过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让群众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直接享受到绿色之美。三是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国有森林公园2850处、湿地公园483处、自然保护区2407处,总面积1.63亿公顷。要增加数量、提升质量,使其成为自然的精华和美丽的地标。四是加快道路绿化。让公路线、铁路线变成绿化线、风景线。五是加快矿区植被恢复。矿区是大地的“伤疤”。通过加大矿区植被恢复力度,让越来越多的矿区变成绿色矿区、生态矿区、美丽矿区。六是创新平台和载体,让更多的森林上山、进城、上路、进村,为建设美丽中国绘就绿色、增添光彩。 第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一是履行好国际生态公约。主动履行好林业部门承担的8个国际生态公约的相关工作,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二是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变被动参与为积极主导,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绿色政治中的“话语权”。三是增加森林碳汇。我国现有森林每公顷年均生长量约为3.85立方米,其储碳量仅为其潜力的40%左右。通过加强森林经营,将森林年均生长量提高1倍以上,森林碳汇也将相应增加1倍以上,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战略支撑。四是强化碳汇监测。我们将加快推进碳卫星发射,及时反映森林碳汇动态变化。 二、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全国林业系统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六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第一,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63%,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中承担着主要任务。一是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及各省的规划。二是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三是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四是完善全国湿地空间规划。五是对可治理沙地、需要封禁保护的沙地和石漠化土地作出长远和阶段性治理规划。六是对一些候鸟迁徙信道、特殊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编制相应的规划。据初步估算,全国林业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可达到80多个,将与各地生态空间规划一起,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 第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林业实施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一是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重点是落实工程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工程质量。二是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三是支持各地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工程体系,实现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第三,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生态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形的,主要包括木材、森林食品、林化产品等林产品。二是无形的,主要包括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声、调节气候、吸附粉尘、生态疗养,等等。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最短缺的产品,社会需求和生产潜力巨大。为此,必须努力增加森林和湿地资源、提升生态功能,发展林业产业。当前重点是抓好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功能。二是延长林产品使用寿命,健全林产品回收利用机制。 第四,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是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林业补贴制度,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将林区基础设施纳入相关规划,逐步提高投资标准。三是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四是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完善林业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 第五,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林地、湿地、沙地被侵占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有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恢复,有的不可逆转。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是加强国家立法。修订完善《森林法》等现有林业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地方立法。对已颁布的国家林业法律法规,推动地方制订相应法规。对国家层面立法难度较大的领域,推动各地先出台地方法规。 第六,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一是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摈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培育节约文化。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三是培育生态道德。通过一点一滴的熏陶和积累,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四是丰富生态文化载体。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三、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宣传教育、科技法制等方面下功夫。当前,林业部门将重点抓好以下十个关键环节。 第一,严格保护林地、湿地。林地是森林的载体、生态的根基。要特别重视林地的保护和管理。林地保不住,就失去了生态支撑,必须从战略高度来对待林地保护问题,严格按照《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各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守住林地红线,确保林地不减少。湿地和林地一样,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基础,要坚决禁止围垦湿地、占有湿地的行为,尽最大努力做好湿地保护工作,为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 第二,坚决维护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已有27亿亩集体林地完成勘界确权,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8.8%,发放林权证9785万本,8948万农户获得林权证,林地承包期规定为70年,70年后还可以延长。这项改革,第一次使农民拥有了财产权,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深得民心,被誉为中国农村的第二次革命。当前,要按照“改革、稳定、规范、服务、发展”的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并保持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坚决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巩固和扩大改革红利。 第三,着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我国森林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集体林,面积27亿亩,约占全国林地的60%,这是农民的资产,已经承包到户,由农民自主经营。第二块是国有林区,面积9.1亿亩,约占全国林地的20%。产权是中央政府的,林权证由国家林业局颁发,委托地方政府具体管理。第三块是国有林场,有4855个,面积9.3亿亩,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20%。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省属林场占10%,地市属林场占15%,县属林场占75%。第二块和第三块加起来,约占全国林地的40%,这是国家的资产,由各级政府管理,主要提供生态服务。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国有林区改革仍在探索,国有林场改革正在7个省区进行试点。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是要更好地提供生态服务,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 第四,大力加强荒漠化、石漠化防治。荒漠化、石漠化防治是我国生态建设最艰巨的任务,这既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荒漠化、石漠化地区表面上看是缺水,根本问题是缺林,有些石漠化地区降雨量很高,由于缺少森林植被,雨水存不住。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些地方通过造林绿化,不仅增加了森林植被,而且还增加了降雨量,从整体上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1960年到2010年造林110万亩,降水量从417毫米增加到558毫米,增加141毫米。要在严格保护好现有植被基础上,加大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力度,尽快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第五,切实抓好森林城市建设。近几年来,在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地党委政府把创建森林城市作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一些城市森林面积、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面貌焕然一新,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直接享受到了造林绿化的成果。但多数城市造景甚于造绿,还没有把增加城市的森林放在重要位置。要把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来抓,着力建设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第六,大力推行森林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森林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不仅是生态的保障,而且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木材及林产品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如果我国经济总量再翻一番,按照目前的消费模式,我国年木材需求量将达到1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高出目前我国森林生长量的近1倍,为国际原木贸易量的8.3倍,这不仅是我国的生态无法承受的,也是国际市场无法承受的。因此,必须大力倡导节约森林资源、节约木材的理念,减少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第七,继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一个国际国内十分敏感的话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一是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栖息地减少、退化和破碎化是威胁物种安全的第一因素。华南虎野外见不到踪迹,就是因为已经失去了足够范围的生境。二是抓紧抢救极小种群。对濒危野外资源严加保护,同时建立遗传资源库,加强研究和繁育。三是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特别要严格实行检疫制度,严把国门关口。有害物种一旦传入,损失巨大。四是妥善应对野生动植物敏感事件。野生动植物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国家形象、政府形象以及国家战略利益,有的还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另外,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极不协调,必须通过修法、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坚决摈弃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 第八,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林业的直接投资为6786亿元,已获得了三个10万亿元的回报:一是林区为全社会木材消费提供了140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价值约10万亿元﹔二是在采伐利用之后,经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全国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9亿立方米,这是一笔巨大的绿色资产,资产价值超过10万亿元﹔三是现有森林每年产生的仅六项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0万亿元。此外,全国林业产业年总产值已达到3.7万亿元,林业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用战略思维来审视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 第九,积极推动森林碳汇交易。碳汇是“抵消”或“中和”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林业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为促进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任务,《京都议定书》引入了市场机制,并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实现了碳信用指标超越国家界限的交易,形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2011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达到1700多亿美元。森林碳汇交易是碳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份额从2008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率为88%,增长势头强劲,潜力巨大。通过碳汇交易,不仅能降低企业减排成本,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赢得时间,还可以增加森林资源、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通过增加森林碳汇可以获得排放权,赢得工业增长空间,做好碳汇交易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第十,认真做好森林增长指标考核工作。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了对地方政府综合考核评价的十项指标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要达到21.66%和143亿立方米,到2020年要达到23%和158亿立方米。从2011年开始,国家林业局配合国家发改委,制订了森林增长指标年度考核评价办法,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各占40%的权重,另外20%的权重主要考核林地管理、森林管理的综合水平,任务已分解到各省区市。同时,为了更好地评价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国家林业局将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建立以生态效益评估为主体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对林业生产的无形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进行价值核算,为生态效益补偿、客观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森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生态、生活、生命、生存联系得如此紧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绿色之梦、美丽之梦,面对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保护森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